我國也是最早開始了解和使用化妝品的民族之一。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朝末期,就已經出現了美容品“燕支”,即今日的“胞脂”。當時使用的是燕地產的紅蘭花葉,搗成汁、凝成脂,用于飾面。使用化妝品最初是宮庭內部為主,逐漸擴展到民間。形式從自產自用逐步發展成小作坊的集中生產。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化妝品作坊是楊州謝馥春與抗州孔鳳春,都已有百余年的歷史,起初是采煉芳香物供應宮庭發展而來,現在都已經改建成現代化的化妝品廠。
我國的現代化化妝品生產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。廣生行在香港建立了工廠,于1905年開始生產“雙妹牌”花露水和雪花膏,比1895年問世的“旁氏”雪花膏晚了10年。但由于政治局勢一直不穩定,在1949年解放前夕,全國只有少數大城市有化妝品生產,數量少、檔次低、質量差。解放后,化妝品工業在輕工業部領導下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。然而,因為一直將化妝與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,化妝品工業一直徘徊了30年。到70年代及80年代初,改革開放以來,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水平普遍提高,對美的認識也在變化。打扮整潔美麗并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,化妝品的消費也變得越來越普遍。近10年來,我國通過吸取國外先進經驗進行改造,化妝品工業已初具規模。目前,我國已經有2000多家大小生產企業,品種齊全,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。在1991年,化妝品工業的產值已經達到了45億元人民幣,比1990年增長了28%,利稅約14億元人民幣,出口創匯1.5億美元。發展速度極為迅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