疳的含義有兩種解釋,一種說法是指因過食肥膩或過食甘甜而導致發病,《內經》中提到:“過食肥膩會導致內熱,過食甘甜會導致胃脹?!绷硪环N說法是指脾胃津液干涸而發生的疾病。
古代對疳證進行了多種分類,如疳熱、疳渴橋芹;脾疳、心疳;疳瀉、疳痢;眼疳、鼻疳;疳氣、疳極等。這些疳證雖然名稱不同,但病變主要在脾胃。如果脾病不治療,會傳導到其他臟腑,形成五疳。
疳證的發病原因主要是飲食不節、喂養不當、長期患病、先天不足等,這些會損傷脾胃的功能,導致脾胃無法正常運化,生化能力不足。疳證的演變過程分為三個階段:首先是脾胃不協調階段,其次是脾虛夾積階段,最后是氣血兩虛階段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脾胃功能逐漸衰敗,津液消耗,氣血不足,全身各個臟腑都會受到影響,出現各種不同的癥狀。
對于疳證的護理,首先要給患兒提供高蛋白、高糖、高熱量、高維生素的飲食,尤其要推崇母乳喂養,并適時添加輔食。此外,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活動,經常曬太陽。要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,防止陰陽離絕的發生。定期測量體重以了解病情的進展。同時,也要注意皮膚、口腔和眼部的護理,防止感染的發生。另外,還要注意防寒保暖。
根據癥狀的不同,疳證的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和脾健運、消積理脾和補益氣血等。此外,疳證還可能同時出現眼疳、牙疳、心疳、疳腫脹等多種兼證。